1.加法运算→幂次运算
第一种,从「加法运算」到「幂次运算」(幂是杨幂的幂)
什么意思?
就是某件事情原本是按加法的方式增长的,比如说原来是10,每次增加1,那么数学表达的方式就是10 1 1 1…这么一直加下去,这种方式叫作:加法运算,如果把这个增长模型画成图形的话,就是一条倾斜向上的直线,它的专有名词叫做:线性增长。(你可以点开文稿,看到一张图示)
那你该怎么样把这种线性增长的方式变成指数增长呢?
那就是要把模型中的加法运算(也就是原来是10 1 1 1…这种方式)变成幂次运算,也就是每次不是增加1,而是增长10%,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来计算的话,那么每次的计算结果分别是:11,12.1,13.31...你看,虽然第一次运算的结果和加法运算是一样的,但是过程中用的是不同的计算方式,因此第二次结果就比加法运算多了0.1,然后第三次多了0.31…然后随着次数变多,数值会增长的越来越快,这个这就变成了幂次运算了,也就是它拥有了复利效应。
(你点开文稿,可以看到另一张图示)
你是不是看到上节课讲的复利公式了?
对的,这个就是标准的复利计算公式。
可问题是,怎么才能让「加法运算」变成「幂次运算」呢?
我来举2个例子说明一下:
第一案例,我们来说一下如何让「学习的效果」拥有复利效应
请问,随着你阅读量越来越多,你的知识量是按「线性增长」的,也就说每多读一本书「知识量增加1」?还是按「指数增长」的,也就是每多读一本书「知识量增加1%」?
答案是:都有可能,关键看你用的是哪一种方式在学习。
如果你把一本本书都作为一个个孤立个体来学习的话,那么你的知识量就是按「加法」的方式增长的。比如说,你学习了:复利效应、比例偏见、swot分析…
那么,你知识库里,就增加了这3个知识点。
那如何让你学习产生复利效应呢?
那就是,要把你学到的这个新的「知识点」放到原来已经有的「知识存量」中和「其他知识点」进行一次关联。什么意思?
比如说,你今天学习了「复利」这个新的知识点,你可以试着回答下面这些问题:
1.如何在「设计产品」中加入复利效应?
2.如何在「团队激励」中加入复利效应?
3.如何在「商业模式」中加入复利效应?
4.复利效应和庞氏骗局又是什么关系?
你看,当你开始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,你就需要复习这些问题里提到的「产品设计、团队激励、商业模式」等等其他知识点,然后开始寻找他们之间的关联性,开始思考如何结合,如何举一反三…这个过程,就是你在给他们之间建立连接了,那么这个新学到的知识点,就不是孤立存在于你的知识存量中的,而是从你原有的知识存量里「长」出来的。
(这里顺便说一句,为什么我们每节课结束之后都有课后作业?这就是想让你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你的知识存量发生一次联结,提高你的学习效率)
好,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,你的知识存量呢,就像是一个偌大的网络图,就是你面前有无数个小点,这些小点就代表你曾经学过的各种知识点,而每个小点之间呢都互相连接。那么,你现在每新增一个知识点,就像是在这个网络图中增加一个新的节点,而这个节点又和其他节点相互连接在一起,那么整个网络的信息量就不是增加1,而是按比例增长的,这样的话,你的知识量的增长就拥有了复利效应(你可以点开文稿,看到一张图示)
好,这个,就是把「加法运算」变成「幂次运算」,将你原来是按线性增长的知识量,变成指数增长,好,那么下面我再用另外一个案例,来进一步帮助你理解这种方式。
第二个案例,我们来说一下乐高积木
乐高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玩具公司,估值已达到2500亿元。
他们的标志性玩具,是各种可以通过他们表面的凹凸搭扣彼此连接的塑料积木。目前,乐高一共生产了计9000多种类似这样的积木,但是你猜,这9000多种不同的积木,可以组合成多少种玩法呢?
官方给出的数据是:超过9.15亿种拼法,是积木数量的10万倍!
为什么会那么多?
因为每一款新积木,它都可以和原来所有的积木发生关系,所以,每新出1款积木,对于乐高来说,并不是多了1款新积木,而是所有的旧积木,多了一种新玩法。因此,乐高玩具拥有复利效应!
另外,不仅是这些积木的玩法能产生复利效应,连乐高积木的销量也拥有复利效应,为什么?
假设,你家里已经买了一些乐高积木了,但是你家孩子玩久了,把能拼出来的花样都拼完了,现在如果他看到了乐高新出了一款积木,那么他会干嘛?他可能都会过来抱着你,求你赶紧去把它们买下来,因为他想把这个新积木带回家,把它和家里旧积木组合在一起,变出更多的新玩法。你觉得这个理由无法拒绝,因此就把这个新玩具买给了孩子。
但是,你家的乐高积木因此又变多了,下一次,你家的孩子对新积木的渴求将会变得更高,也就是说,你拥有的乐高积木数量越多,你就越有可能想买更多的乐高积木,直到有一天,你家的客厅完全被乐高积木所占满…
好,这就是复利效应的标准形态:「把加法运算,变成幂次运算」。好,那么接下来,我们来说第二种特殊模型:从量变到质变。
第二种:量变→质变
什么意思?
就是某件事情原来是没有复利效应的,但是由于其中某个环节的数值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,这个模型突然拥有了复利效应,比如说微信公众号文章的传播,他的逻辑是这样的:
就是,一篇文章从公众号发出,粉丝中会有一部分人打开了文章,带来了第一次的阅读量,其中有一部分人呢会觉得这篇文章不错,于是就把它分享到了朋友圈。然后呢,发到朋友圈的文章,又会带来新的读者,而在新的读者中,又会有一部分人将文章转发到他们的朋友圈,继续带来另一批新的读者…如此不断循环。(你可以点开文稿,看到一张示意图)
因此,从逻辑上来看,这个过程不断会有人分享到朋友圈,然后不断的带来新的读者,看似是一个「复利效应」的循环,但在这个环节中,有一个关键的指标,叫做:分享率。
而分享率的大小,决定了这个循环能循环多少次。
假设,这篇文章第一次的阅读量=500,而一个人转发到朋友圈所带来的阅读量平均=7。那么我们就可以计算,在不同分享率的情况下,带来的总阅读量分别是多少(由于这里数字比较多,建议你打开文稿,边看边听):
第一种情况,在分享率=5%的情况下,这种循环进行了3次,总共带来745的阅读量:
第二种情况,在分享率10%的情况下,这哦张循环进行了9次,总共带来了1263的阅读量:
也就是说,分享率决定了循环的次数,分享率越高,传播次数也就越多,但整体上,每次循环带来的新增阅读量是越来越少的。因此,他并不具有复利效应。
那有没有一种情况,当分享率提高到某一个数值之后,每次循环所带来的新增流量变得越来越多了呢?
当然有,经过计算,我们可以得出这个数值=14.5%
也就是说,当分享率≥14.5%的时候,每一次循环所带来的新增流量就比前一轮带来的流量要更多。所以,从理论上来说,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就会不断变大,而且增速越来越快…
如果你写的一篇文章能超过这个分享率,那么你就会听到「pong」的一声,整个朋友圈被刷屏了…
(当然,这些只是理论测算,实际情况会比较复杂,比如遇到过夜、触达重复的人群、或者接近用户总量等情况,最终会导致复利停止)
因此,影响公众号阅读量高低的最核心因素是分享率,而影响分享率的核心要素,是你内容的质量。你的内容能否够给读者带来新的启发、新的思考?你是否能够帮助用户说出心声、带出热点话题、成为他的社交货币?
从这点上来看,认真打磨好内容,才是经营一个公众号最核心的事情,而其他都是治标不治本的短期策略。
小结:蓄势待发
好,说到这里,复利这个章节就讲完了,我们来小结一下这两课的内容:
上一节课我们讲了复利的基本概念和搭建一个复利模型的基本步骤,我帮你简单复习一下:
1.所谓复利就是:当你做了事情a,就会导致结果b,而结果b又会加强a,然后不断循环,不断的增强。
2.设计一个复利模型分为3步:1)找到一组因果关系作为支点;2)补充要素,闭合循环,开启复利;3)不断的重复,并保持耐心。
今天我们补充了2个特殊的复利模型:
1.从加法运算到幂次运算,方法是你要让每一个新增的要素和原有的要素发生一次连接;
2.从量变到质变,就是把一个原本不具备复利效应的模型变成具有复利效应的模型,方法是找到模型中的因果关系,并专心提高它的因果转化率。
讲完复利之后,我有一个感慨,就是所谓的复利效应,其实是一个蓄势待发的过程,很多人都只是看到了复利效应所带来的高速增长,但是却没有看到它前期更漫长、更煎熬的准备过程,这就像是竹子,你只看到了它生长的速度非常快,平均每天可以长30cm,但是却没看到它在冲出地平之前,用了4年的时间,将自己的根在土地里延伸数百平米的过程。
因此,如果你每天非常的努力,却感到的依然是前途一片迷茫,请不要灰心,也许,这正是你还处在一条复利曲线的前半段而已,未来的路还很长,只要你相信自己的未来是按复利的方式增长的话,那么你现在要做的事情,就是继续不断进化自己,坚持做对的事情,然后不断的重复,积累,等待,做时间的朋友,你根本就不用去担心自己的将来会赚不到钱,因为收获的季节还没到~
也许,这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「第八大奇迹」,爱因斯坦也从来没说过这样的话,但是,如果复利效应真的就发生在了你身上,那么对于你来说,它不就是这世界上最大的一个「奇迹」吗?
愿你也能早日遇到那个里程碑,然后破土而出,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奇迹!
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:
你目前的收入构成是怎样的?你平时又会将钱用在哪里呢?请结合这2两天的课程,设计一个具有复利效应的模型,让你的收入具备指数增长的潜力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初欣运营网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36wp.cn/135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