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第一步迈不出去,永远不可能知道第二步的路该怎么走。
我见过很多学员。通常,写作新手都很喜欢问这样的一个问题:「老师,我也很想尝试写作,但是我不知道该如何开始写。」
我的答案其实很简单:「直接开始写就行了。」这里我再次强调一次哈,直接开始写就好。
因为写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:「只管去写」。类似同样的问题,比如,「我看到别人写的文章都好厉害啊,但我就不知道该如何去写一篇文章?」这里我也解释一下,别人文章写得好,是因为别人写了很久了。所以大家也不要着急,先开始写,就成功了第一步。
这里我告诉大家,如果你只是盯着别人的文章去看,而自己却迟迟不肯开始去写,那你永远也写不成一篇完整的文章,更别谈它的质量如何了。
所以,在学习写作之前,千万不要把写作当成一件特别难的事情。同时也不要把写作看成搞文学创作,必须要写出让人叫好的散文或者小说。很多人之所以会放弃写作,本质原因并不是自己没有天赋,而是心态建设没有做好。其实我们平时写东西确实还达不到拼天赋的高度。
但为什么有些人明白了这个道理后,依然无法开始写作呢?针对以上的情况,我总结了四点影响因素,相信会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启发。
一、你是新手,要接受写得差这个事实
人们都有比较心理,哪怕没有当面表现出来,但心里多少还是会在意。比如,你看别人写了一篇数据很好的文章,羡慕得不得了,再对比自己拿不出手的文章,就难免会产生自卑心理。这样的落差,会让很多人不敢把自己已经写好的文章分享出去。
但喜欢晒优越感也是人们的天性,比如,我们磨蹭了好几天才写完的一篇文章,当然希望更多人阅读点赞,评论转发。但是我们又会担心别人笑话自己水平不高,功底不好,然后认为对别人没有价值,会浪费他们的时间。
其实,这都是多余的担心,完全没必要。
因为最怕的不是你写得差会被别人嘲笑,而是你压根就意识不到和接受不了自己写得差这个事实。你是一个新手,肯定写得差呀。
如果你知道自己写得差,那就抓紧时间练习,一段时间后,甚至一年后,你肯定会比原来有进步的。有一个 sb 定律我给大家分享一下:「如果你现在不觉得一年前的自己是个蠢货,那说明你这一年没学到什么东西。」
相信我,不管什么时候,我们都会觉得自己写得差。拿我自己来说,我现在再回过头去看自己之前写的东西,我也觉得很差。之前的文章没有什么思考,也没有多少深度。但没有之前的差,怎么可能一步步变好。如果当时没把那些当成练笔和积淀,那我一定是走不远的。
所以你要接受自己文章写得差,接受自己思考不成熟这个事实。想一下,没有以前,怎么会有现在。任何时候,你写的文章都是在为写好下一篇文章做准备的,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最好的一篇文章是哪一篇,也许就是下一篇呢。
所以,写作的过程就是你不断发现过去写得很差,然后不断精进的过程。而每一个厉害的作家也都是这样从磕磕绊绊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。当你写的东西越来越多时,思考锻炼的机会就越多,这样才会写出更加成熟、深刻和有价值的作品。
二、先学底层方法,然后再刻意练习
什么是底层方法?
底层方法就是我们要带着独立思考的能力去看待事情,看到最根本、最底层的问题。比如说,一本书籍,人人都说它好,很有益处。这是很外行的话。作为写作者,你得知道它为什么好,好在哪里。放在写作当中,掌握写作的底层方法,指的就是你知道怎么去写,知道如何去搜集材料,知道自己写得好与不好,并且知道如何改进成更好,更贴合用户的阅读需求。
事实上,很多人不了解写作的底层逻辑,就开始埋头去写。如果写得不好,得不到读者的认可,就很容易放弃,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,真的挺遗憾的。
简单来讲,学好写作的底层方法主要包括两个层面,即拥有读者意识 产品思维。
读者意识,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,要学会换位思考、洞察人性特点,了解读者想的是什么,然后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影响读者的心理感受。而不是从头到尾只顾在那自嗨。另外,排版也很重要,这会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感。排版相当于一个人的颜值,事实证明,爱美之心人皆有之,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。
产品思维是什么,和写作又有什么联系?我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。如果说产品经理需要解决的是「用什么产品,解决什么人的什么问题」,那么有写作目的性的作者需要解决的就是「用什么作品,解决什么读者的什么问题」。顾名思义,你要写什么内容,读者群体是谁?并且能给出哪些思考价值?(ag真人试玩平台的解决方案)
掌握了这些最底层的原理,接下来,就可以进行刻意练习了。
掌握核心方法 反复训练
比如说你想学习踢足球,训练的方法就是把足球这项技能分解为几个基本功,传球、护球和射门等,每项基本功又可以拆解几个标准动作,那你只需按照标准动作训练就可以了。
写作也一样,练习的方法就是把写作这项技能分解为几个部分,如标题,选题,内容等。每个部分都有具体的方法,你可以仔细研究一下每一小节课程里所讲到的东西,然后再进行大量的练习。
另外,也可以把每次刻意练习,当成写作的小练笔。比如,平时我们在发聊天信息,发朋友圈,发微博的时候,我们可以多点思考,认真编辑文字,把它当成写作的小训练。一篇完整的文章叫写作,而一句话、一段话也是写作。所以,试着从这些短句写起、练习,刺激你对文字的敏感度和语言习惯。慢慢地,你的文章会越写越好。
三、想清楚后,一口气写完再修改
很多人着手准备写一篇文章,只是因为脑海中突然有了一个想法,灵感,或者主动去寻找一个话题,然后就直接开始去写了。
但我建议大家动笔前尽量先想清楚,然后再开始去写,这是一个很好的写作习惯。就像我们做任何事情,都不要为了做而做,而是要想清楚你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?该怎么去做?哪些事又不需要你去做…
写作也是如此,你不想,不思考,肯定也不会去写的;但很多人常犯的问题是还没想清楚就埋头写了。当然,有时感觉自己想清楚了,其实也未必有真的弄明白,不过这可以在写的过程中慢慢理通的。
重要的是,我们首先要在自我认知上把事给想清楚,学会抓住关键点,比如,我为什么要写?该怎么写?哪些用不着写?这就好比写前你先列个提纲,可以写在空白纸上,也可以记在心里。你列的提纲越详细,你就会想得越清楚,那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就越容易。而且读者看了后不含糊,因为你的观点明确,逻辑清晰。
那么,在接下来写的过程中,要不要边写边修改呢?
一直写,不要停。
这里的不要停,主要是指你要有推进写作的状态。哪怕你写到某个部分突然卡壳,不知道怎么写了,也不要停下来。这时你可以继续思考,如果思考不出来,你可以搜集资料,或者直接写你认为好写的部分就行了。
记得先完成、再完美,一口气写完再修改。
因为边写边修改会影响我们的写作思路和流畅度。而且很多时候还会觉得前面的内容写得不好,老想着要修改。但由于这时你的思维基本定式了,便不容易看出问题来。于是磨磨蹭蹭,写作速度慢了、写作心情差了,灵感也容易断层,以至于后面的内容都没法写下去了。
写完再修改,就会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作品,多角度地进行思考、发现问题,也更容易删减或补充新的素材、灵感与想法,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你的内容。
四、不要等准备好或有灵感了才开始写
「等我真正准备好了,我会好好做的。」这句话不知误导了多少人。许多事情其实就和考试一样,没有谁敢说自己是完全准备好了的,但总得有拿第一的人。有时候,等你真正准备好了,机会也可能早被别人抢走了。
所以,当你说「等灵感来了,我再开始写吧」的时候,其实,你大概率不会再去做了。因为这只是你为自己的拖延找理由。心理学家有专门就此事开展过研究,结果表明,依靠「灵感」的写作者在产量上不仅只是规律写作者的三分之一,而且需要比后者多一倍的时间产生新想法。
所以,写作的窍门就是在掌握正确方法的基础上,多想多写,刻意练习。而非受「大块时间」「电脑课桌」「做足准备」或「灵感」等限制。只要你想写,就可以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思考,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去写,或主动寻找话题和素材开始写作。
如果觉得自己内驱力不够强,那就特意创造一个好的写作环境,比如,去周围找一个安静的地方,然后关掉手机等电子设备,集中精力地投入写作中去。再者,可以制作一个目标清单,比如,今天写什么,怎么构思,大概需要多少字和多长时间?小目标越是具体,可操作性就越强。
所以,客观条件决定不了你是否写,但是你的主观心态能够影响到你是否决定去写。而灵感,也属于客观因素的一种,因为你把控不了,它可以突然来,但也可能随时消失。
问自己一个问题,完成和完美哪个重要?可能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,当然完美更重要。但前提是,你得先去完成。没有成稿,怎么修正到完美的程度。好的文章都是这样练出来的、改出来的。
其实,写作也是锻炼语言习惯的过程,当我们训练的次数多了,语言习惯也变好了。所谓语感,也都是慢慢培养起来的,输入多,思考多,写的多,灵感被激发的频次自然会增多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初欣运营网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36wp.cn/79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