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思维方式」,就是怎么想的问题,而写作的思维方式,就是运用主体思维,「抓住自己写」,这就是写作最大的窍门。
接下来,我们来详细讲一些该如何运用主体思维呢?
一、从自身出发,文中有「我」
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,写作其实也是一种销售。在写作时,我们需要向读者销售我们的情感,知识,经验和价值观。
读者为什么要相信你写的内容,为什么要认同你阐述的观点。你是否让读者看到了真实的故事,你是否让读者看到了价值和他们自己呢?
很多人在写一个话题时,不会用主体思维去思考。例如,一个关于「大学生活」的话题,写的时候就不要只写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的不同,学校的环境氛围,教学质量等等。这些侧重的都是大学的外在形式,人们其实是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某些方式获得的。这属于客体思维,不是写作主要考虑的思维方式。
我们讲主体思维。你应该构思的是,你对大学有哪些理解和认识,大学生活让你体验和感受到了什么,收获了哪些成长和突破,有哪些可以提炼出来的经验教训可以拿来分享等。
大家可以思考一下,你平时在看别人的文章时,如果这位作者写得内容非常好,那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这位作者利用了主体思维。他会以自身为出发点,去表达自己和读者之间会交叉的思想观点。
比如,蔡康永在他的书《为自己活一次》中,很多地方都有写到「我有一个明星朋友……」「我当时就在想……」「我有一个切身的体会……」等等。为什么要这样写呢?因为这样会拉进读者的距离,真实、自然,也让读者感受到文中确实有作者的灵魂,即文中有「我」。
以自己为主体构思全文,并不是要你全篇都只写自己,自嗨,全然不顾读者的感受。是你无论讲到什么,都能体现出自己的感受体验,而不是盲目地看别人怎么写,书上怎么写,媒体怎么宣传。
好比你自己手握方向盘,那就可以变道行驶。方向盘就是「你的主观引语」如「我经历了一件什么事,过程是怎么样的,最后我有了什么感悟思考。」变道行驶就是你可以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讲述别人的故事,或写其他的话题内容。如「曾听过一个视频中的演讲……」「最近公司的一位同事……」
再举个简单的例子,比如你去长城玩了一圈,回来要写个小感悟。用主体思维,你就可以写去了长城你有什么感想,看到来来往往的人你一个人有没有孤独的感觉等等。这样就可以从景物带出思绪,然后感动读者,大家想想古代写景物的诗词,是不是都是这样操作的。但如果你非要写长城很长,上面砖头很大等等,这就真的没有意思了,而且你也写不了多少。
再次强调,写文要抓住自己写,运用主体思维,这样写文就有了最基本的方向。写文章,无非就是把我们对事物的感情、态度、认识、评价等表达出来罢了。
二、读者更想知道你的思考是什么
我们在读别人的好文章时,往往会觉得别人写得故事很真实、共情,内容也很有深度,可读性强。这其中,有作者好的语言功底,但多数时候,还包括外来素材的引用,比如,警句名言,名人故事,书籍段落,经典台词等。
但许多写作新手自己在写时,会想当然地以为引用的好素材越多越好,说明自己的文章内容更加丰富,有说服力度。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知。
首先,你可以引用素材,增强文章的丰富性和可读性。但你不要瞎用,不要一股脑地全都照搬过来。否则,读者看了,只会觉得你在堆积材料。因为这考验的不是你的写作思考能力,而是你的搜索素材和整合组织的能力。其实最稀缺的是作者本人的态度和想法。
我有一个学员,有次他给我发了一篇关于拒绝的文章,让我给些点评建议。当时我看了他的文章后,就大夸他的文字功底很强,语言表达很好,还把几个我认为写得特别好的观点截图发给他。不过,唯一不足的地方是,引用的名言有点多。
但没想到他之后竟然回我:「老师,你说的那几段好观点也不是我写的,是蒋方舟说的。」
听完他的回答,我顿时感到很惊讶,怎么一整篇文章下来,绝大多部分的内容都是名人的素材和观点呢?3/4 的引用 1/4 的思考=没多少思考,甚至是零价值思考。
最后我给他讲,你再回过头来看你的这篇文章,把人家惊艳的观点等都摘出来后,你还剩些什么,还有没有深入人心的观点?如果有,有故事,也有金句,观点,那还好,引用的内容只是起丰富素材,增强可读性的作用。但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内容真的不好了,没那么惊艳了,更没有太多思考价值了,那这就是一篇失败的文章。
这里有一个小建议:
引用别人的素材后,再输出自己的故事或观点时,你就得想办法和别人(故事经历)建立联系。从别人身上,你能联想到什么?结合你自己的认知,你所了解的大众现象,包括你自身来构思。实在想不出来,就问你自己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。其实,在此之前,你的潜意识里,已经预设了某些观点。只是它比较模糊,但还是有一个大方向的。
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坏,不是这篇文给读者提供了哪些信息,而是创造了多少思考价值。
如果你想蹭热点,抓住读者的眼球,那可以先描述一下热点事件的现象。但你不能整个下来都在讲这个热点,因为这就像新闻报道,读者没必要在你这里看,网上各个渠道也都可以搜到。读者更想看到的是你对这个热点产生哪些思考,有哪些看法和观点。
「言为心声」,写作就是作者独立思考的过程,读者看你的文章时,主要是为了想看你怎么说,而不是特别关注在你的文章中别人说了什么。
三、跳出自己的世界看自己
我们都知晓一句古诗:「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」
没错,我们发现不了,运用不好主体思维,多数是因为我们处在自己的世界里还没有跳出来,没有客观地再去看待自己的作品。
可能很多人确实是以「我」为出发点来写的,但是往往写着写着,就切换成了严重自嗨的模式。这就说明主体思维用过了,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度。
拿我写过的一篇文章为例,题目为《男朋友没房,我还嫁吗?》,开头先讲了我和女朋友二胖在练车期间和一位女孩聊天买房的话题。这是从我自身出发,讲自己的经历。接着,这位女孩就提起了自己男友目前还买不起房子,所以家里人强烈反对她嫁过去。这是由我来主讲别人的故事。
最后,听了她的故事,我得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。我说:「房子很重要,车子很重要,但日子长的很,其实最重要的还是那个人。」这是我所认知的第一标准。同时,这段也是我跳出来了自己和自己讲述的别人的世界,然后客观地看待这件事,输出我自己的认知和思考。
所以,主体思维大致也是这样的结构。你要让读者从头到尾都感觉到有你作者本人的参与。哪怕你讲的是别人的故事,也尽量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。关键的一点是,你要适时跳出来,客观地对待这件事。好多高手的文章中,中间穿插的金句和观点都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提炼出来的。否则,你早就刹不车写下去了。但至于写的什么,有时自己都被搞糊涂了。
张德芬在代表作《遇见未知的自己》一书中写到:「亲爱的,外面没有别人,只有你自己。」成为了灵性成长之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。
很多人不理解,外面纷繁复杂,怎么会只有我自己呢?其实这句话属于灵修学中的一个观点,即万事存在是一回事,你对他们的认识又是一回事。遇到事情,尤其是遇到挫折的时候,你都要学会向内看,因为觉察和自省是一切成长的开始。但是如果你没有从自身跳出来看自己,那就很难洞见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,对人、事、物有着怎样的理解和认识。
所以,外面的一切事物,在我们的理解中,都是我们自己的体现,文章无论是写自己还是写外面的人和事,其实都是在写自己,写那个能跳出你世界的自己。这便是写作的最大窍门,也是主体思维的魔力所在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初欣运营网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36wp.cn/809.html